陳家樂先生, SBS, JP
過去一年是史無前例的一年, 也是衝破逆境、迎向光明的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既奪去寶貴生命,也使經濟蒙上陰霾,各地損失慘重。疫情令環球經濟經歷最壞時期,多國陷入歷來最嚴峻的經濟衰退。
儘管疫苗接種計劃在香港推行,但經濟仍有待全面復甦,企業受社交距離措施所限,掙扎求存,且失業率持續在高位徘徊。
部分住戶在疫情下生活艱苦,申請租金援助的個案創下新高。為協助社群度過難關,我們向住宅及商業租戶推出多輪租金寬免措施,以紓緩他們的財務負擔及維持生計。
為進一步協助社區,我們推行配對方式的捐款活動,以支援陷入經濟困難的住戶,並捐贈慈善機構,務求令其發揮更大力量。
房協推行為期一個月的「同心 • 再撐起」消費推廣活動,期間向租戶及持份者派發九萬套現金代用券,每套代用券價值一百港元,為他們打氣,也為社區注入活力。
追本溯源,房協正是在慈善互助的理念下成立,以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難民湧入本港帶來的房屋短缺問題,因此,今天我們亦竭盡全力回饋社會。
房協自成立至今七十餘年秉持人文關懷的精神,致力為市民創建家園,振興社區發展,更以此為宗旨,推進各方面工作。
創建共融家園跨越年齡及能力界限
房協於二零一一年首次宣布重建明華大廈時,也寄望將這份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在重建項目當中。當時,我們的願景不僅是為市民改善居住環境,而且希望創建可滿足任何年齡及不同能力人士需要的共融家園。
第一期重建項目於二零二一年落成,兩座大廈合共提供九百六十六個單位。除標準出租單位外,項目亦提供長者單位、無障礙單位及可改動單位,融入長者友善設計(例如在走廊加設扶手、更寬敞的廚房空間及輪椅適用的浴室等),為長者及輪椅使用者提供宜居環境。
未來,明華大廈第三期重建項目亦會加入「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為中等收入長者提供約六百個長者友善單位。
明華大廈重建項目提供多種單位類別,引入跨代長幼共融、傷健共居理念,為房協未來房屋發展提供典範,致力倡導跨代共融社區。
為實現此願景,房協委託機構進行相關可行性研究,以評估、審視及優化出租屋邨、資助出售房屋及「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的通用設計及無障礙設施。
我們將從設計及規劃考量因素、法規監管框架及國際最佳實務等角度檢視有關規定。就此,房協特設模擬單位展示不同通用設計及無障礙設施的應用,作為收集專業機構、學術界及長者服務營運機構等不同持份者意見及關注的平台。
房協期望從調查、訪問及聚焦小組會議所得的數據及回饋能有助設計及促進發展具備適合任何年齡的通用設計、包容性設計的住宅單位,以及提升健康生活的居住環境。
此外,我們亦希望此舉有助持份者關注及了解各年齡層及不同能力人士在居住環境方面所面對的挑戰,而更重要的是,適合任何年齡層及能力人士共居的住屋理念將成為市場趨勢。
以種類多元的房屋項目解決住屋難題
多年來,房協一直致力推出種類多元的房屋項目,以滿足各階層人士的需要。房協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出租屋邨,也以相宜價格為渴望成為業主的人士提供資助出售房屋的選擇。此外,我們率先推出結合支援服務的長者發展項目,以滿足不同收入階層長者的需要:例如專為中等收入長者而設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以及迎合高端市場而推出的「雋悅」。為支援居於房協出租屋邨的長者,我們推出「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向長者租戶推廣積極、健康的樂齡生活。於二零一四年落成的「樂融軒」是其中一例,該項目設有私人單位及長者出租單位,以跨代共居為設計理念。
作為「房屋實驗室」,房協不斷物色及發掘更多房屋項目,以填補市場需求、供應及服務的缺口,並解決香港迫切的房屋問題。因此,我們將對跨代共居等不同房屋理念及項目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及分析,以緊貼市民不斷變化的住屋需求。
與政府合作增加單位供應量
香港長期面臨土地及房屋短缺問題。隨著人口增長及家庭人數減少, 對房屋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這方面的問題將越趨嚴峻。根據政府統計數據, 預測本港人口將由二零二一年的七百五十萬人增加至二零四一年的八百一十萬人,而平均家庭人數則呈下跌趨勢, 由二零一四年的二點九人減少至二零一六年的二點八人, 並進一步下降至二零二一年的二點七人。鑒於人口老化加快,進一步的規劃和為樂齡人口提供宜居環境更是刻不容緩。
這些因素將無可避免地加重房屋市場的負擔。鑑於要獲得充裕的土地作建屋發展別具挑戰而限制亦多,我們需要拓闊釋放土地潛力及更有效利用房屋資源。
就此,我們一直著重於重建地積比率未被充分利用的現有出租屋邨,竭力善用並提高其發展潛力。透過重建提高地積比率,改建後的高層樓宇令住屋空間大幅增加。例如,待明華大廈三期發展項目竣工後, 將提供三千九百一十九個單位,較原有屋邨增加達七百五十個單位。
重建舊屋邨不僅有助增加房屋供應,且可優化基建及規劃,讓同一屋苑內同時設有相關的政府部門、機構、社區、長者護理及康樂等多元設施,從而為住戶提供更適切的支援。
「一地多用」的優化土地使用理念,將會是房協推行「地盡其用」的主要策略。
以定安街為例,該屋邨在改劃為安置屋邨前只有一個籃球場及垃圾收集站,項目完成後將提供三百七十一個單位,並設有公共休憩空間及零售商舖、停車位、球場及垃圾收集站等配套設施。此外,社區內還將設立長者中心,並將加設行人通道,連接定安街及牛頭角道,從而貫通區內各主要地點,方便行人往來。
事實上,由於重建出租屋邨往往涉及龐大土地資源的大規模發展和規劃,例如需額外土地興建安置屋邨,正如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項目只能在定安街安置屋邨落成並為受影響的住戶提供居所後開展;同樣地,漁光村清拆及重建工程只能在石排灣道安置屋邨建成及安置住戶後啟動,在過程中令土地資源更有效地得以運用。
在這方面,我們衷心感謝政府於近年批出多幅土地用作興建安置屋邨,並讓我們參與發展多個專用安置屋邨。
此外,我們於本年度受政府委託發展位於九龍東的三個寮屋區, 有助增加中期房屋供應。這些用地及資源有助達致更靈活有效的房屋資源管理,令房協能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完善的規劃及更宜居的家園。
關顧樂齡人口需要
對長者而言,過去一年相當艱難。由於年長人士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加劇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他們留在家中以免受傳染。
這同時帶來挑戰。隔離令部分長者租戶感到焦慮,他們害怕外出並擔心感染病毒。隨著社交活動暫停,互動及溝通場地停止開放,他們倍感孤單。
雖然疫情帶來重重考驗,但房協各項支援計劃(包括「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及「雋悅」)迎難而上,成功克服挑戰,而我們的「居家安老」計劃亦不負眾望,克盡己任。疫情期間,長者服務團隊穿上整套防護裝備探訪長者住戶,為他們送上食物包以及口罩及洗手液等抗疫用品,確保他們足不出戶也有足夠的物資。
由於社交活動中斷,電話成為聯繫長者的最重要渠道。對於高危群組,房協員工會親身上門探訪,確保他們一切安好。
為防年長住戶因長留家中引致機能衰退,我們與他們分享網上居家運動視頻,並提醒他們定期運動。
這些實例不僅展現各項計劃的價值,也彰顯我們貫徹執行「居家安老」理念,弘揚以人為本精神的決心。
我們本年度透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居家安老」,包括翻新「長者安居資源中心」及舉辦社區活動,以推廣樂齡科技及跨代和諧共居的理念。
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共建美好香港
疫情期間,社區需要貼心的協助及支援,我們深明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比以往更加重要。因此,我們於本年度推出多項措施,向社區施以援手,提供適當的協助。
除上述配對抗疫捐款及「同心• 再撐起」消費推廣活動外,我們還為應屆畢業生及求職者提供超過一百個短期及培訓生職位,讓他們在經濟下行導致職位空缺減少的情況下,可獲得就業及培訓機會。
另一方面,「房協愛心隊」、「房協獎學金同學會」、「房協之友」、「長者安居資源中心」及「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的義工繼續投入時間及技能,參與各項社區計劃,為有需要人士送上溫暖及愛心。
年內,義工同事合共向房協轄下二十個出租屋邨的一萬三千名居家長者住戶派發食物包及抗疫用品,還參與了出租屋邨獨居長者家居改裝、回收舊書並轉贈基層兒童及向有需要家庭派發午餐等活動。
透過積極參與這些活動,我們希望建立充滿關愛的社區,並為香港創建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致謝
疫情令全世界發生巨變,也改變了我們的活動軌跡。過去一年遭遇種種挑戰,可謂我們經歷過的最壞時期。然而,在同心抗疫的過程中,社會各界放下分歧,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讓我們迎來了戰勝疫情的曙光。可以說,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反而讓彼此關係拉近,令社會重拾共融及和諧。
在此,我衷心向持份者致謝,感謝他們協助我們度過難關,應對新常態。我亦藉此機會向監事會、執行委員會及其他委員會委員致以由衷謝意,感謝他們為房協帶來的經驗及專業意見。另外, 我亦十分感激管理層同仁,尤其是行政總裁陳欽勉先生,帶領房協跨越了前所未見的危機。最後,我深深感謝每位並肩同行的房協員工尤其是前線員工,以專業、敬業的態度全力以赴。有賴團隊各司其職,我深信房協往後能夠創造更多佳績。
陳家樂
SBS, JP
主席
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