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协调迁项目香港仔「渔映楼」正式入伙 原区安置重建户 延续街坊邻里情
香港房屋协会(房协)的屋邨重建工作再取得新进展。爲配合香港仔渔光村第一期重建计划而全新兴建的石排湾道调迁项目「渔映楼」已经落成。受影响的渔光村居民由本月中起陆续办理入伙手续。日前,房协总监(物业管理)潘源舫在「渔映楼」欢迎首位住户郑太一家新居入伙,并一同参观新单位和大厦的康乐配套设施。
潘源舫表示:「很高兴见证『渔映楼』正式入伙,爲渔光村的重建户提供全新的优质居所和完善配套设施。『渔映楼』更引入包括智慧机械巡逻狗、智能清扫机等多项智慧屋邨管理措施,增加管理效率之余,亦提升居民的生活质素和幸福感。我祝愿郑太一家及其他新入伙的居民在这个安乐窝展开愉快新生活。」
潘源舫续说:「房协各个屋邨重建计划正有序推进。在规划屋邨重建时,妥善安置居民是房协的首要考虑。『渔映楼』入伙充分展示房协『以人爲本』的精神,尽量满足重建户原区安置的愿望,让居民在居住了大半生的熟悉社区延续多年的邻里网络和感情。房协已委聘专责的社工服务队全方位支援居民,协助他们顺利调迁,并会继续透过不同渠道与渔光村居民及地区持份者保持联系。」
「渔映楼」首位入伙住户郑太由住家艇「上岸」迁入渔光村逾三十载。郑太表示:「原区安置令我们感到欣慰,『渔映楼』环境舒适,单位设施簇新,平台花园方便孙儿游玩,旧街坊亦能继续见面联谊,充满归属感。此外,房协提供搬迁津贴和首四年的租金减免,有助减轻我们的经济负担。」
近年,房协积极迈向智慧屋邨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渔映楼」便采用多项措施,包括天台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引入智慧机械狗辅助巡逻、智能清扫机清理公共地方,以及利用无人机探测楼宇和附近山坡状况,提升大厦保养的成效和楼宇安全。
「渔映楼」位于石排湾道,共有27层,提供600个出租单位,涵盖各类户型,可供由一至二人、三至四人,至最大的单位适合五至七人家庭居住,并设有平台花园、儿童游乐及长者康体设施和停车场等配套。受渔光村第一期重建计划影响的住户可优先选择调迁至「渔映楼」,并可获发一笔过搬迁津贴及首四年租金减免安排。「渔映楼」的剩余单位将会供房协辖下其他重建屋邨(包括观塘花园大厦及真善美村)的受影响租户申请调迁。
渔光村整个重建项目完成后将提供逾2,900个单位,数目是重建前的两倍半。第一期重建涉及顺风楼、白沙楼及海港楼,预计于2034年完成。
房协在推展旧邨重建的同时,亦推行「历史文化传承计划」,纪录屋邨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及街坊邻里的人情味故事,更透过多元活动连系居民,建立可持续的社区关系。渔光村原本是协助安置香港仔渔港的居民从海上迁到岸上定居,爲传承这个独特意义,房协联同渔光村居民及本地知名竹艺设计师戴倩儿,特别制作五幅名爲《渔光竹映》,以中国传统竹织手工艺编织而成的画作,象征渔光村五座以渔港及大海元素命名的大厦,分别是海鸥楼、静海楼、海港楼、白沙楼及顺风楼,编织出街坊在渔光村的历史情怀。画作会永久装饰于「渔映楼」大堂,把这些珍贵的集体回忆延续至新大厦,并爲屋邨增添艺术气息。
有关「渔映楼」首位住户入伙及居民合力制作《渔光竹映》的精华片段,请按此浏览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