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市長透過「空襲救災基金」向香港福利議會捐出一萬四千英鎊,由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倡導成立香港房屋協會,協助解決住屋問題。
香港房屋協會根據香港條例第1059章成為法定團體。
於深水埗完成興建全港首個「出租屋邨」上李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屋。目前房協轄下仍有二十個出租屋邨約三萬二千個單位。
與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十年內動用三十億元,推行「樓宇管理維修綜合計劃」。
成立「香港房屋協會專業發展中心」,為房屋業界培育人才、促進知識分享及推動房屋及相關服務的專業發展。
開設全港首個「長者安居資源中心」,透過不同類型的公眾教育及社區參與活動,推廣「長者友善家居」概念,協助長者達致「居家安老」。
房協與發展局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展「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
房協宣布以「綜合重建模式」重建明華大廈。
於轄下出租屋邨開展「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照顧長者在住屋、醫療護理及身心社交方面的需要。
為協助中等收入家庭置業,推售位於青衣青綠街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綠悠雅苑」,市場反應熱烈。
房協接管樂頤居的營運服務,標誌著長者房屋業務的新里程。同時,房協的第一所安老院舍「香港房屋協會安頤閣」亦正式投入服務。
位於沙頭角邨的出租房屋項目「迎海樓」落成。
開設全港首個以推廣認知障礙友善家居為主題的「智友善」家居探知館,展示適合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居設計及實用擺設示範,以及介紹相關先進科技裝置,締造認知障礙友善家居環境。
「房協獎學金同學會」成立,為年青人提供學習交流及服務社會的機會。
房協推出「長者業主樓換樓先導計劃」,以促進資助出售房屋的流轉,善用現有房屋資源,並為長者業主提供多一個選擇。